当前位置:首页 > 选配指导 > 详细内容
为何有人初戴助听器会觉得助听效果不满意
发布时间:2018/10/8  阅读次数:1159  字体大小: 【】 【】【

  为什么同样都是选配助听器,别人的效果比自己好那么多呢?经常会有佩戴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不同的听力损失,助听器选配的效果的确是会产生差异的。


   助听器佩戴效果的“好”和“差”一般是由听力损失者来感受和主观评价的,但是对于一个专业的助听器验配机构或专业的助听器验配师来讲助听器的“好”和“差”必须进行科学的和客观的评价及测试。


   助听器本身是一个放大器,所以当我们有听力损失的时候可以通过验配助听器来补偿听力。我们都知道配眼镜要测视力,那配助听器自然也要测听力。但测听力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需要测不同频率的损失各是多少,然后来调节助听器的补偿度。过去使用的模拟式助听器,是所有频率线性放大,而我们的听力损失并不是线性的。因此后来出现了数字式助听器,通过内置芯片的不同程序,来有效补偿听力。


判断该助听器是否至好地满足了以下四个条件(验配的起码目标):

1、恢复足够的听敏感性,让听力损失者听到不戴助听器时听不到的语言和环境声(听到的程度);

2、恢复,保持寓言理解力和辨别力,使语言和日常环境中的特殊的声音能足够清楚(听清的程度);

3、当语言和环境声在噪音环境下,也尽可能达到上述目标;

4、保持较高的声强,但不能达不适阈(不舒服,太大声)水平。

助听器有严格的验配流程

  即使选用数字式助听器,甚至是几万块的数字式助听器,如果没有科学的验配流程,也无法起到合适的助听作用。一般助听器验配的流程为:测听、做耳模、选机器、调机、使用后调机。以保证助听器芯片中的程序是合适的。

   听得很好,补偿合适,也可能听不懂一种并不算罕见的病变是由于大脑听觉中枢病变引起的。因此即使听见声音,也可能理解不了声音,或者自己无法组织语言。


助听器是帮助我们听声音,但它无法分辨声音。分辨声音是需要长时间地佩戴助听器才能理解声音的意思。也就是说,每个初戴助听器的人,一开始可能并不适应,逐步适应后慢慢锻炼,也能慢慢提高听觉分辨能力,也就相对能听得清。如果属中枢神经性耳聋患者,也称蜗后性听力障碍者,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些,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听觉神经衰退的缘故,虽刚佩戴助听器仍听不清或听不懂,但还是建议坚持佩戴助听器,这样才能刺激听觉神经,避免更大程度的衰退。

  


中度听力损失者

由于听力损失不大,在安静的状态下确实可以获得有效的聆听,因在安静状态下一般的言语声都能达到60-70dB左右,大于听力损失的程度,故未用助听器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言语可懂度,只是在人多的时候与嘈杂的环境下有听力困难。

  
  一般言语情况下助听器对其的帮助就不明显了,毕竟在一般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交流声都可以在聆听范围之上。因此,助听器对听力损失相对重的与对聆听要求比较高的用户就帮助会大一些,对听力损失轻的用户来说相对帮助会小一些。

对于老年性耳聋者

  首先应该理解听到、听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听到只要助听器功率合适经过有效放大就可以达到,但是听懂则是大脑对声音信息做出的一个正确分析与判断。
  所以不同老年助听器用户的大脑反应与功能的不同,就会出现使用相同的助听器也会产生不同的助听效果。

对于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

  由于高频听力损失严重,而人们的言语清晰度又和高频听力息息相关,现在的研究发现还存在耳蜗高频死区的问题,因此佩戴助听器虽然改善了听力,但是仍不能解决听清并达到理解、听懂语言的目的。
  初戴助听器,首先应该对助听器要有个合理的期望值,很多人助听器用得好,是他(她)已用了很多年了,而新配者不是戴上助听器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的,戴助听器是需要一个适应及学习的过程。

建议
  先从安静环境开始,慢慢适应了再过度到嘈杂及复杂的环境之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掌握好每次佩带的时间从起初的一天佩戴几小时到整天佩戴;一段时间后再找验配师把不足的地方再作调整,这样你的助听器也一定会与其他人一样,成为你生活中的好帮手。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市南区万聆达助听器经营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1715号-1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13号103(大润发超市对面向东200米)